当前位置: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当代中国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要求以新的思想和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中国国情,在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坚决地纠正了过去党的工作指导方针上的严重的“左”的错误,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此外,还吸收和借鉴了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苏联模式的衰败为条件而兴起的,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也总结了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和教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党的1982年十二大,革起步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平理论逐步发展和形成轮廓;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社会主义新课题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竞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适应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把继承与发展、坚持与创新结合起来,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精神。

  第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全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才能把我们的事业胜利推向新世纪。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从“破除”的方面说的,后者主要是从“确立”的方面说的,一破一立,互为前提,构成思想路线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

  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要求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采取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等错误观念的束缚,使思想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路线上米,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离开实事求是的所谓解放思想,只能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

  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但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思想是否符合实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

  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倡导的方法论,其本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而不能搞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别开来,决不能搞“两个凡是”。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中去获得完整、准确的理解:我们的观念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的理解上,不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不能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其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把握其精髓与活的灵魂的同时,勇于突破旧的、过时的结论,敢于突破旧的思想框框。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道理所在。

  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辣蓬勃生机的法宝”。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重大意义在于: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和

编辑:申湘华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史
  • 旅游
  • 书记区长报道集
  • 基层
  • 新闻H5
  • 视听
  • 视界
  • 要闻
  • 鹤城手机报
  • 外媒关注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 民生
  • 概况
  • 专题
  • 时政
  • 玩转·鹤城
  • 经济
  • 公示公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鹤城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