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哲学的特点

  哲学具有以下特点:

  (1)最高的抽象概括性,是“最深沉的思维”;

  (2)最大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智慧的启迪作用,对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作出具体结论;

  (3)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意识),还是物质?两者中谁是本原,谁是派生,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化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世界本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第一,物质和意识是对社会生活所有现象的最高概括,哲学要探讨世界的本质就不能不回答这二者的关系问题。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着一个哲学体系的基本方向,是划分哲学两大派别的惟一标准。

  第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升华,所以它又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第三;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都要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在研究对象、内容、理论趋向和作用等方面,它与旧哲学都有着根本的不同,具体体现在:

  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旧哲学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

  第二,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

  第三,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科学化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第四,在理论趋向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旧哲学的封闭状态,强调哲学必须面向实践,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阶级性、实践性以及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需要和要求,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理论上的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

  2.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仅科学地说明世界,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即把思想见于行动。

  3.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它总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始终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属性是其革命性的表现之一。

  4.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在批评地继承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原则基础上产生的。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国古代有五行说和气论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水、火是世界的本原。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缺点,又缺乏科学的论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只理解为各种物体,把原子看成世界统一的基础,把原子的性质看成为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这一方面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唯心史观)的缺陷。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且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其基本思想包括: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从而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区别开了,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物质能够被意识所反映。这就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重大意义

  (1)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它坚持和揭示了世界物质的可知性。它指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即能够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

  (3)它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5)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视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是自然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而劳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社会劳动中,人脑不断走向发达和健全,并产生语言和思维,从而使意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的起源充分证明了物质的世界统一性。

  2.意识的本质

  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反射活动,就是意识。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到达于人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

  虽然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意识的本质进一步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1)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工作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要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和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是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即既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又承认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只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它们都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编辑:申湘华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史
  • 旅游
  • 书记区长报道集
  • 基层
  • 新闻H5
  • 视听
  • 视界
  • 要闻
  • 鹤城手机报
  • 外媒关注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 民生
  • 概况
  • 专题
  • 时政
  • 玩转·鹤城
  • 经济
  • 公示公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鹤城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