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氵舞 水河,莽莽雪峰山。氵舞 水之滨,雪峰山脚。一座年轻而美丽的新城--鹤城,正悄然崛起。
鹤城,人称五省通衢的战略之城,开放繁华的商贸之城,绿色低碳的生态之城,军民共建的模范之城。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内生产总值保持13.5%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
当这座年轻的城市大步伐向现代文明的辉煌时,在城市繁华与喧嚣的背后,人们一直难以忘怀,并正默默享受着一股古老而清新的文化甘泉的浸润。它,在滋养着这个城市的灵魂;它,发自古远,清幽绵长;它,源于生活,生动自然;它,与时俱进,生机盎然;它,是根植于五溪沃土,绽放于氵舞水河畔的艺术奇葩;它,就是怀化鹤城的文化名片--怀化阳戏。
一、折射五溪文化的“清明上河图”
阳戏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黔阳县志》(清朝乾隆乙酉年即公元1765年重修本)记载:“闹元宵……又为百戏,若耍狮、走马灯、打花鼓、唱四大景、扮采茶妇,戴假面哑午诸色,入人家演之”。阳戏便是由唱四大景、扮采茶妇、戴假面哑午等民间游采形式的基础演变、发展起来的。
阳戏流行于沅水上中游及其支流、武陵、雪峰山的大湘西(含怀化、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邵阳市的部分县)以及毗邻的贵州、重庆、湖北部分县、市的民间小戏剧种。这一地域居住着汉、苗、土家、瑶等少数民族。
阳戏的名称与巫傩有关,巫傩冲傩还愿时,戴着面具演唱的娱神的戏,称为阴戏,也叫傩戏。涂面化妆演唱的娱人的戏,就是阳戏。早年唱阳戏的戏班,叫阳戏堂子,上世纪四十年代,怀化境内的阳戏堂子就有70多个。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地阳戏剧团已逐渐没落直至消亡,唯有鹤城区阳戏剧团仍坚守着阳戏这块地方戏曲的家园。
阳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阳戏以“二小戏”和“三小戏”最有特色。还拥有一些独有的行当齐全的大戏剧目。阳戏音乐源于山歌、号子、小调,轻松活泼明快。艺人们把生活生产、民俗风情、男女爱情的场景和故事加以提炼,用于表演,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深受群众喜爱,可谓是反映五溪文化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目前,已整理出的传统剧目有《盘花》、《毛麂子割茅》、《三宝舞龙》、《勾头催粮》、《捡田螺》等,创编的现代阳戏有《斗笠湾》、《双拜年》、《天木》、《满朝荐》等,创编的古装阳戏有《寡妇链》、《春哥与锦鸡》。
2006年,鹤城区阳戏剧团将怀化阳戏成功申报进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保”。
二、唱得阳花遍地红
鹤城区阳戏剧团初创于1958年,距今已有50多年历史。五十年风雨历程,五十年辉煌成就。在怀化,当不少地方剧种的剧团风雨飘摇时,鹤城区阳戏剧团同样经历了从辉煌到低谷的变迁,最困难时曾频临解散关门的窘境。但,剧团一班人不甘心不服输,特别2006年后,新一届剧团领导班子上任后,他们励精图治,多元发展,逆流而上,让古老的阳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建团以来,剧团一直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去学校、进军营,每年演出达200场以上,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子弟官兵送去了精神文化大餐,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多次参加国家、省里的文化调演和比赛,并获得奖励。荣获国家级奖励17次,荣获全国、省级“好团长”“好剧团”9次。重点剧目如《状元焚冠》等被拍成了电视剧。文化部的领导在看过了阳戏后称道:怀化阳戏是湖南的“黄梅戏”。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区两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今年鹤城区委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专题研究阳戏发展时强调:“怀化阳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和生存空间,为我市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区应予以保护、发展和壮大。应高起点、高标准的传承和发展阳戏文化。把阳戏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经营,将其打造成鹤城的文化名片,怀化的旅游品牌。”
为了使阳戏剧团更好的走向市场,唱响品牌。2009年市政府决定将鹤城区阳戏剧团更名为“怀化市阳戏剧团”,并加挂“怀化市歌舞团”的牌子,每年给予10万元经费支持。
这些成绩的取得更凝聚了剧团一班人的心血和智慧。她们深知,阳戏作为一种传统地方戏剧固然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但如果不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必然会走进死胡同。近年来,他们对传统阳戏进行了大胆创新,从编剧到唱腔,从舞美到音响,注入了大量现代元素,既保存了阳戏的原汁原味,又有耳目一新的时代色彩,同时整合五溪多民族文艺资源,既演阳戏,也表演苗族歌鼟,侗族大歌等其他区域文化精品,通过融汇贯通,博采众长,极大的赢得了观众,占领了市场。
2008年9月下旬,全国原生态歌会比赛在怀举行,剧团一曲《唱得阳花遍地红》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
2009年6月至7月,应法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剧团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文化交流艺术节,为各国友人送去了怀化阳戏、苗族歌鼟、侗族大歌等节目,华丽的民族服饰,天籁般的原生态演唱征服了观众和评委,荣获最佳表演奖和城市金质勋章。
2010年4月,剧团将一台反映湘西风土人情的非遗精品展演送到了省委党校,获得好评如潮,为宣传怀化形象,推广五溪文化打开了扇窗口。
2011年4月--6月,由市纪委策划组织,由剧团创作、编排的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大型阳戏《满朝荐》在全市巡回演出,大获成功,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
三、凤凰涅槃迎新生
当怀化阳戏这朵艺术奇葩在剧团一班人的辛苦栽培下艰难而茁壮成长时,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扑面而来。尽管剧团在逆境中成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员老化、缺乏活力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适应市场、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2011年,怀化阳戏剧团被列入省里国有文艺院团改企转制的范畴。阳戏何去何从?剧团何去何从?成了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摆在了区委、区政府和阳戏人的面前。
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后,毫不犹豫地迈开了改革的步伐。“改,一定得改!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力;不改革,政府包袱会越来越重,剧团就是死水一潭!”区委书记蒙汉在区委常委会上如是说。
2012年元月,走过了54个年头的阳戏剧团被正式核销事业单位性质,转而成立怀化市楚丰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原剧团职员与公司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砸烂了“铁饭碗”,能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到“金饭碗”?阳戏人在思索,区委、政府同样在高度关注。
当然,政府并非一改了之,放手不管。区里对改制后的剧团坚持“三个不变”:财政投入不变、国资使用权不变、政府倾斜支持不变。“扶上马,送一程”是政府的初衷,让改制后的剧团走得更高更远,则是区委、政府更高的期望。为此,区里要求,以剧团改制为契机,培植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怀化演艺产业的兴旺和发展,让鹤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在全市的前列。
2012年8月15日,区长印宇鹰召集宣传、政法、文化、城建投公司、国资局等部门,就筹建阳戏大剧院召开专门调度会。区里决定以剧院现有资产通过区城建投公司融资,对原“阳光娱乐中心”进行改建,打造出怀化一流的演艺中心,将阳戏大剧院建成怀化非遗展演的平台,演艺产业的舞台,艺术培训产业的基地,会务经济的试验田。
同时,区委、政府对阳戏的保护和传承同样高度重视,成立了“阳戏保护传承中心”。让具有阳戏传承人资质的艺人进入“中心”,让阳戏薪火相传。
改革的阵痛难以避免,但改革更多的是给新一代阳戏人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体制变了,身份变了,管理模式也变了。在公司内部,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能上能下,变静态的身份管理为动态岗位管理,按绩效核发工资,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极大调动了广大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对外,他们实行文企联姻,先后与怀化本土知名企业如“飞达”、“德天”、“佳惠”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融企业文化宣传于演艺发展之中。体制、机制一变,创业激情迸发。今年来,演出订单如雪花般飘来,除正在抓紧排练的市纪委《清源五溪》等大型政府买单的公益演出外,浙江温州等地演艺公司的订单已正式签约。近日,他们又将马不停蹄地赴泰国参加演出。截止目前已接纳10万以上的订单12笔,实现演出收入近百万元。演职人员平均工资由改制前的2000元左右上升到3000元左右。
在大胆走市场的同时,演艺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并没有忘记阳戏这个根。他们知道阳戏是他们的品牌,阳戏是他们的根本。他们与“阳戏保护传承中心”相辅相成,“中心”为公司培养阳戏人才,以阳戏的创新赢得市场,以市场的收入反哺阳戏。近年来,共在演出车、服装、灯光、音响等硬件设施上累计投入200多万元,投入阳戏科研培训经费30万元,逐步形成阳戏保护传承和演艺产业发展的双赢格局。
“雄关漫道雄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座谈会上,原阳戏剧团团长,现楚丰演艺公司经理丁丽芬告诉记者:“公司发展才起步,尽管来势不错,但困难仍很多。但有市、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我们有信心把阳戏这个古老的剧种永远传承下去,把怀化的演艺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编辑:申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