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治理是乡村振兴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是破题的关键钥匙。组织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统一,从优化组织架构、强化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减负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在人口空心化背景下更好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优化组织架构,注重培养年轻党员。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针对“空心村”党员老龄化、组织松散等问题,要坚持“组织提质”,科学调整党组织设置,推动“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产业链上”,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要注重在返乡青年、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建立“老党员带新党员、支部委员联青年党员”的传帮带机制,定期开展党性教育、技能培训,让年轻党员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中挑大梁、长才干,切实解决“后继乏人”问题,确保党组织始终充满活力。
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培育后备力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坚持“引育用留”并举,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重点从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储备后备干部,实施“导师帮带”“跟岗锻炼”等培育计划,帮助其快速熟悉村情、提升能力。要健全激励机制,对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后备人才,通过担任村级助理、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方式搭台子、压担子,对长期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干部,在评优评先、定向招录中优先考虑,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有奔头”。
巩固拓展村级减负成果,释放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重在持续,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在“长”与“常”方面共同发力。要全面厘清村级组织权责边界,清理冗余考核指标,减少形式主义负担,推动村级取消事项全面落实、见底清零,让干部从“报表台账”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同时要对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形及时研判,坚决防止反弹回潮、隐形变异。要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落实村干部基本待遇正常增长,探索“基本报酬+绩效奖励+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的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定期体检、困难帮扶等关爱措施,拓宽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制通道,真正让基层干部“干有保障、干有劲头、干有希望”。
(一审 蒲淼;二审 杨晓军;三审 彭银梅)
来源:鹤城融媒
作者:郑春林
编辑:蒲淼
本文为鹤城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