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各级组织部门要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主体,强化党性教育,做实监督管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要持续建强领导班子和过硬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员干部作风过硬,则党风政风就正,事业就蓬勃向上;党员干部精神不振,则会导致思想滑坡、风气不正,发展就会懈怠。要聚焦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总体目标,树好选人用人导向,加强政绩观教育,健全落实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做实政治素质建设考察,突出在重点工作一线发现识别实干实绩、作风过硬的干部。同时,强化干部监督,加强“一把手”、年轻干部等重点群体管理监督,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配合推动“三整顿两提升”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
要持续锻造坚强组织和先锋骨干。国欲兴其势,必先固其本。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是实现党在基层领导、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常态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实行“3+X”模式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认真落实党员教育培训规划,结合党员冬春训抓好党员培训全覆盖,突出抓好党性教育、作风建设,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
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各级组织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健全落实为乡村干部减负赋能长效机制,巩固拓展破解乡村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成果,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完善借调基层干部严管严控机制,严格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挂牌,全面建立乡镇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让基层治理更具效能、服务群众更加有力。
(一审 蒲淼;二审 杨晓军;三审 彭银梅)
来源:鹤城融媒
作者:郑春林
编辑:蒲淼
本文为鹤城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