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核是组织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的关键抓手。新时代干部考核工作必须摆脱"平面扫描"的局限,构建起立体式、穿透式、全景式的考核体系,在政治标尺校准、实绩导向强化、多维评价贯通中实现知事识人的精度跃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校准政治标尺,筑牢考核基准线。 政治素质考察决不能止步于"有没有""是不是"的浅表判断,要建立"三维透视"机制。聚焦政治忠诚,建立重大政治任务参与度、关键时刻表现度、日常言行契合度的观测体系;突出政治能力,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深度、政策把握准度、风险处置效度构建评价维度;考察政治担当,从贯彻决策部署的坚决性、应对复杂局面的主动性、解决矛盾问题的创造性中识别政治担当。这三个维度相互印证,形成干部政治素质的"全息底版"。
构建分类体系,提高考核精准度。 破除"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窠臼,必须建立差异化的考核坐标系。对党政正职要侧重战略谋划能力、班子驾驭水平、改革攻坚魄力的考核;对专业型干部要突出专业素养深度、行业贡献度、创新突破力的评价;对基层干部要强化群众工作能力、政策落实水平、矛盾化解效能的权重。通过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将抽象的能力要求转化为可观测、可比较、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实现考核标准与岗位需求的精准适配。
创新动态机制,提升考核生命力。 干部考核必须突破"年终算总账"的静态模式,构建全周期跟踪机制。建立重大任务专项考核机制,在乡村振兴、应急处突等一线设置"移动考场";完善日常表现纪实制度,通过工作日志、季度述职、群众评议形成"成长档案";探索负面行为预警系统,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偏。这种全过程动态追踪机制,让干部表现始终处于组织视野的"聚光灯"下。
强化结果运用,增强考核导向性。 考核的生命力在于结果运用,必须打通"考"与"用"的转化通道。建立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四维联动"机制,对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打破隐性台阶大胆使用,对不在状态的干部及时调整,对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严肃问责。通过构建能上能下、奖优罚劣的闭环体系,真正确立起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的鲜明导向。
(一审 蒲淼;二审 杨晓军;三审 彭银梅)
来源:鹤城融媒
作者:郑春林
编辑:杨立群
本文为鹤城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