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就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人民服务的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群众。但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频频“走访基层”的“热乎劲”一过去,便抛之脑后,根本没有把群众的“枝叶小事”当成“头等大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是古代说书人留下悬念,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说书艺术”。而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键是做好“后半篇文章”,不能“一调了之”,留下“半拉子”工程。若是对待基层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却是遥遥无期的“漫长等待”、以“下回解决”一言以蔽之,则是责任“挂了空挡”,辜负的是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殷切希望。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存在“过关”思想,问题意识不强,尚未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不开之壶”的“火眼金睛”,没有在群众反映的揪心事烦心事闹心事上找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上找问题依然较少。另一方面则暴露出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不够,回避“具体”问题、面对“硬骨头”心生畏难情绪,碍于面子,只能用“下次再说”的借口敷衍了事。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以“解题”为终点开方治病,切实做到问题不解决不罢休,问题解决不彻底不放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绝不能嘴里说着“以人民为中心”,却看不起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群众的幸福感往往就来源于我们帮助其解决的一件件琐事、难事、烦心事中,党员干部只有干好一件件的“小事”才能慢慢积累起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时刻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以调研开局拿出“绣花功夫”深入基层、沉到一线,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要多到实地查看、多与群众交流,多到那些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调研,掌握实情、把脉问诊,决不能只看“门面”不看“后院”、只看“盆景”不看“全景”、只走“经典路线”不走“随机路线”。要具备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胆魄、自我革命的风骨和品格,面对问题不避、不绕、不躲,把问题摆在“台面上”,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出行等民生问题,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攻坚决心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要力求解决实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综合梳理的基础上,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短期能够解决的,要立行立改、马上就办;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要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
(一审 滕靖茹;二审 杨晓军;三审 彭银梅)
来源:鹤城融媒
作者:裴彦
编辑:小布丁
本文为鹤城区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