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线抗疫纪实|抗疫中的“新园人”

协调安排管控人员、入户为居民登记信息、鼓励商家门店复工复产……3月27日一大早,河西街道新园社区书记陈强,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41岁的陈强已有十几年基层工作经历。2年前,他来到新园社区,一直工作至今。今年这个3月,却在他的基层工作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的难忘瞬间。

微信图片_20220328094749.jpg

疫情就是集结令

3月17日,新园社区通过追溯流调发现辖区内两名居民在“10混1”核酸检测中呈阳性,该社区立即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陈强与该社区副主任刘琼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两名疑似阳性人员,将他们集中转运隔离,并对相关人员及场所进行管控。

3月18日,鹤城区主城区实施分级封控管理,工作了一整晚还未来得及休息的陈强,又投入了新一轮的“战斗”中。新园社区内共有7500多户、18000余名常住居民,他带领同事逐家逐户上门进行“地毯式”排查,一一登记相关信息。排查完后已是深夜,陈强忍着困意,将所有信息录入电脑,整理好数据、台账资料之后,才坐在椅子上缓缓睡去。

分钟就是计时单位

疫情期间,和时间赛跑成了工作常态。在陈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日期的概念,甚至都没有白天与黑夜的分别,他的手机成了一台永不停歇的闹钟,基本上每隔一分钟都有不同的电话打进来。

协调物资分配、流调人员信息、上报台账数据、为辖区居民解疑答惑……陈强每天平均要接两百余通电话,尽管嗓子已经嘶哑,他却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分钟。“疫情防控的重点是把握时间节点,我们要把基层的这道疫情防控防线筑牢,就得争分夺秒守好每一个关卡。”

当记者问起这10天里,他有没有给家人打过电话,陈强有些愧疚地说道:“我小孩才5岁,昨天还发了条语音问我为什么不给他打电话,说都快不记得我的样子了”

办公室就是栖身地

防疫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常常忙到深夜,陈强与其他同事便直接在办公室里扎了营。

因为社区条件有限,陈强便把三楼的办公桌给两名女同事当做临时“住宿点”——夜深了,棉被一盖,沙发“变”床;天一亮,棉被一掀,这里就是办公的地方。而他自己则和其他三名男同事在沙发、座椅上睡觉。

“我基本上都是坐在大厅椅子上睡,这里挨着电脑方便工作,接听电话也不会影响到大家。”连续多日的通宵达旦、一天两个小时睡眠、高强压的工作状态,陈强却似乎总有用不完的力气,一直战斗在最前线。

微信图片_20220328094756.jpg

我就是你们的亲人

3月25日,通过大数据比对,工作人员摸排出社区居民唐某曾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按照规定,有过密切接触史的人员需要进行集中隔离观察。唐某得知后,极为抵触:“我不去!万一集中隔离被感染了怎么办?”

面对态度强硬的唐某,刘哲坚持不懈地上门劝导。他既站在科学的角度解释新冠肺炎病毒的隔离观察原理,又站在朋友、亲人的角度去关怀,试图消除唐某的恐慌心理。“唐姐,隔离观察既是为了您的身体健康着想,也是为了保障您家人的生命安全。病毒谁也不怕,就怕科学手段,我们早配合、早隔离,往常的好日子就能早点恢复呀。这个时期,我就是你们的亲人,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管告诉我……”看着苦口婆心的陈强,唐某的情绪也逐渐稳定,同意接受集中隔离观察。

辖区内共有145名集中隔离人员,陈强每天都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态是否健康、生活物资是否充足,并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

微信图片_20220328094803.jpg

抗疫是场持久战

有着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的陈强知道,社区基层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更好地发挥联防联控的基层堡垒作用,所以必须争分夺秒,事事走在前面。

转运核酸检测样本,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全员核酸筛查、疫情排查、重点人员管控工作……陈强每天奔走在社区的大街小巷,第一时间更新防疫宣传资料、相关政策,让辖区居民重视疫情、正视疫情。

微信图片_20220328094800.jpg

随着志愿者的加入,新园社区基层抗疫力量不断壮大,严防死守筑牢防控安全线,真正做到“内防输入,外防输出”,确保了社区“零”感染。

3月27日,鹤城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全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陈强仍没有松懈。“抗疫是场持久战,好在这一场我们打赢了。我们社区也将常态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为辖区内有序复工复学复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鹤城融媒

编辑:张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史
  • 旅游
  • 书记区长报道集
  • 基层
  • 新闻H5
  • 视听
  • 视界
  • 要闻
  • 鹤城手机报
  • 外媒关注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 民生
  • 概况
  • 专题
  • 时政
  • 玩转·鹤城
  • 经济
  • 公示公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鹤城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