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份报告,力证农民运动“好得很”

在湖南醴陵城东,渌水之滨,有座古殿叫“先农坛”。作为醴陵城现存保护完整的清代古建筑,这里的一砖一瓦印刻着时光变迁的痕迹。

先农坛又名神农殿,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醴陵农民协会所在地。

醴陵市博物馆馆员肖邦祥介绍,94年前,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来到这里,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开展一次特殊而重要的考察,“这是一次关系到解决中国革命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考察。”

从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农民运动针对的主要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贪官污吏和旧恶势力,以及各种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统治制度,从而引发了深刻的农村社会大革命。于是,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右派纷纷攻击农民运动,污蔑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糟得很”。同时,农民运动也遭到党内右倾错误领导者的怀疑和责难。

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毛泽东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5县的农民运动。他行程700多公里,历时32天,广泛接触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干部,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1927年1月27日,毛泽东从长沙乘火车匆匆赶来醴陵。他一出站,便直奔醴陵农民协会所在地——先农坛。

醴陵市博物馆讲解员刘晓介绍,毛泽东在醴陵考察农民运动,在先农坛食宿5天,并在此召开了全县党支部书记和区农会负责人会议。他仔细听取汇报,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走进先农坛的前厅,可以看到当年农民协会的办公室和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时在此居住的房间,室内床铺、桌椅、油灯、笔砚等物,均按原样陈设。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先农坛。 邵伟/摄

毛泽东在醴陵考察期间,热情赞扬了醴陵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击地主的革命行动,痛斥了土豪劣绅对农民运动的诽谤和攻击,高度评价了县工会农会攻破县团防局、夺取地主武装的革命行动,号召农民要团结起来,坚持斗争,取得革命胜利。同时,针对醴陵农运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还要加强政治斗争,至地主权力被农民完全打下去为止。

毛泽东在演讲时,曾指着东富寺的围墙对台下的群众说,这墙是用三合土筑的,三合土中的沙子是散的,可是加石灰、黄土,用水和拢,干了以后,用羊角耙也挖不进!随后他又说,比如梳布,因为纱多,扭在一起,即使系上一个大石头,用劲滚纱也不会断,如果只有几根纱,一扯就会断。

“毛泽东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告诉农民一个伟大的真理,那就是团结起来力量大。”肖邦祥说。

一盏油灯,点燃了星火,照亮了方向。考察之后,毛泽东就在先农坛简陋的书桌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整理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资料素材,为提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础。

1927年3月5日,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诞生了,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式发表。该报告用大量确凿的事实,驳斥了攻击农民运动的种种谬论,更加肯定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说明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和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极大地促进了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全省农会会员人数空前增长。至1927年4月,会员总数就达518万人,占全国半数以上。

与此同时,随着《湖南农民自卫军大纲》的颁布,全省各县的农民自卫军迅速建立,与反动武装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多次取得胜利。全省各地也掀起了镇压反革命的高潮。并且,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湖南有少数地方已开始分田地,着手解决土地问题。湖南的农民运动被迅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不但把湖南的农民运动迅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中国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肖邦祥说。(记者 邵伟 视频讲述人:湖南女子学院学生 姚紫嫣)

从优良作风中读懂共产党人初心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 姚紫嫣

从小,我便知道我的家乡醴陵是一片底蕴深厚的红色沃土。我们的街道如“李畋路”“左权路”,是用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在仙山公园北麓的烈士陵园,安睡着很多至纯至真的高贵灵魂。

90多年前,毛泽东在醴陵的实地调研,事关中国革命重大理论和发展问题,对我们党、我们整个国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在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中,中国农民运动的未来愈发清晰。毛泽东的这种工作作风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也从这样的优良作风中,读懂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在新时代,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铭记、传承。

在醴陵,革命伉俪陈觉、赵云霄的爱情故事,同样闪烁着耀眼的红色光芒。他们互相扶持,在革命战争的前线冲锋陷阵。我们再读他们的家书,文字穿越时空,仿佛他们就鲜活可感地站在我们面前,这一封封平凡的家书就是一个又一个“此生已许国,再难许卿”的普通人的缩影。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都应当不负韶华,燃烧自己的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张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史
  • 旅游
  • 书记区长报道集
  • 基层
  • 新闻H5
  • 视听
  • 视界
  • 要闻
  • 鹤城手机报
  • 外媒关注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 民生
  • 概况
  • 专题
  • 时政
  • 玩转·鹤城
  • 经济
  • 公示公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鹤城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