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河阳戏(国家级“非遗”申报电视片解说词)

  在沅水上游的广大地域,在连绵起伏的雪峰山里,有一种称为“上河阳戏”的民间小戏剧种,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在阳戏“男正宫调”的画外音中,展示山、水和村落的画面)。

  沅水的中、上游,古称“五溪蛮地”,历史上巫风极为盛行。这里的巫师,同时又都是民间戏曲艺人。他们戴着面具演唱的神鬼故事戏,称为傩戏,又叫“阴戏”;以涂面化妆演唱的世俗故事戏,则称为阳戏。阳戏因为流行地域不同,分为“上河”、“辰河”、“北河”三个流派。流行在沅水上游的上河阳戏,是阳戏中成型较早、影响较大、更显古朴粗犷、颇具剧种特色的重要流派(巫师作法,傩戏、上河阳戏演出画面)。它流行于沅水上游的雪峰山区,这里聚居着汉、苗、侗、瑶、土家等民族约300万人口,文化生态多样,文化积淀丰厚。

  上河阳戏曾长期与当地的傩戏共生。一阴一阳,相辅相成,既演神鬼故事为主的阴戏,也演世俗故事为主的阳戏,阳戏移植傩戏剧目,吸收傩戏唱腔,不开脸而戴傩脸壳子演出,形成了上河阳戏兼具巫傩戏剧的特殊风貌(上河阳戏戴傩脸壳子演出画面,“三女戏”中任选一个的演出画面)。

  上河阳戏最有特色的剧目,是小旦、小丑的“两小戏”和小旦、小丑、小生的“三小戏”。这些剧目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大多是喜剧。“两小戏”《盘花》载歌载舞,幽默风趣,在“两小戏”中最具有代表性。上世纪五十年代此剧风靡一时,曾被许多兄弟剧种移植(《盘花》同期声)。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上河阳戏开始了行当的拓展。《南山耕田》中便出现了生角。那是一个微服私访、饿得吃苦荞粑粑的皇帝(《南山耕田》同期声)。《拷打金银》是一出后娘虐待前娘所生子女的苦情戏,却在悲情中加上喜剧的噱头,成为剧种的经典剧目(《拷打金银》同期声)。上河阳戏提炼当地的山歌、号子、小调为主要音乐成分,将日常生活、劳动的动作,如耕田(《南山耕田》镜头)、做木匠活(《王木匠打嫁妆》镜头)、绣花(《鸟莺晒鞋》镜头)、裁衣(《龚裁缝连衣》镜头)、捡田螺(《捡田螺》镜头)、扯笋(《南山扯笋》镜头)、舂碓(《老龚舂碓》镜头)、舞板凳龙(《三宝舞龙》镜头)等,进行艺术处理,提炼成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用于反映当地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上河阳戏吸收当地花灯戏的民间小调音乐,载歌载舞的“圈子”、“套子”等表演艺术,以及花灯戏丑行的开脸艺术如“蛤蟆脸”等(小丑演出时的“蛤蟆脸”画面),形成自己剧种生活气息浓郁的表演特色:小丑的“矮子步”、“满台窜”、“半边月”、“三步半”;小旦的“耸肩”、“挑帘”、“扯四门”、“驾妖风”、“风摆杨柳”、“斑鸠揽豆”等(出现“矮子步”与“耸肩”的画面),是阳戏特有的身段。早期的上河阳戏演员多能兼备阳戏、花灯、傩戏三个剧种的表演技艺。

  上河阳戏学习、借鉴地方大戏剧种如辰河戏的过场音乐,人物出场的“打引”、“念诗”,移植辰河戏的传统剧目,却在表演中体现出阳戏特色。《血汗衫》(又名《蓝继子扳砖》)就是生动的例证。其中的“扳砖”一折,声情并茂,如泣如诉,十分动人,深受群众喜爱(《血汗衫》同期声)。从演二小戏、三小戏的小阳戏发展到能演多行当大型剧目的大阳戏,且都有独自的剧目,完成了戏曲发展的全过程。

  上河阳戏的音乐唱腔分“八大腔”和派生调,并形成基本特点:一是男女分腔、同调异腔,一般女腔比男腔的音区提高四度。如“八大腔”中的男、女[七字板]、[正宫调]等(男、女演唱[七字板]的同期声)。二是部分行当以专用曲调演唱。如丑角、小旦专用曲调分别是[阴阳扇]、[翻山腔](演唱[阴阳扇]、[翻山腔]的同期声)。三是采用派生、集曲和吸收其它剧种音乐手法创作新的曲牌。如[女赶板]向下四度移位派生出[丑赶板],[丑赶板]向上八度移位派生出[正生赶板];集[河洑调]和[妖风调]二曲便成[新调]等。曲牌[苦一字调],就是吸收常德汉剧的导板和辰河戏高腔牌子[红衲袄]所创新的曲牌。其他还有吸收苗歌曲调的[玛莎调]、渔鼓音乐的[渔鼓调]等(演唱渔鼓调)的画面),新发展的曲调多达40个。

  上河阳戏的音乐伴奏也有其特点:一是固定琴谱,让演员唱腔能随剧情和词意尽情发挥,根据字调依字行腔;二是使用清唱和包腔交替的伴奏形式,即腔头清唱,腔尾入琴(清唱和包腔的同期声)。打击乐牌子,有一部分借用辰河高腔的牌子。伴奏时不用云板和课子,而用敲鼓边取代。

  上河阳戏深受群众欢迎。会哼唱几句阳戏腔的人,至今在农村仍然随处可见(农民唱戏镜头,同期声)。每逢红白喜事,人们都要请剧团来演唱阳戏(唱寿戏场面)。

  怀化市阳戏剧团是上河阳戏当今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成立于1958年(剧团50团庆的镜头)。半个多世纪以来,为继承和发扬上河阳戏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戏曲不景气,剧团仍然坚持编演新戏(《斗酒》或《满朝荐》演出的画面),送戏下乡(剧团下乡演出镜头)。2009年6月,剧团应法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前往法国巴黎等九个城市访问演出九场,获得城市金质勋章,法国2009年世界声乐节最佳表演奖等奖项。《唱得阳花遍地红》等阳戏剧、节目,受到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赴法国演出镜头)。2012年9月,又携《盘花》、《金狮闹春》等阳戏剧、节目去泰国演出(演出画面)。2013年7月,出境到台湾省演出《十八相送》、《金银花开》等阳戏剧目(演出画面),扩大了上河阳戏的影响。

  上河阳戏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剧种,其流行地域,属于国家扶贫攻坚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作为这一地域濒临危境的文化资源,希望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这是剧团的期盼,也是老艺人们的心声(老艺人座谈会场面)。

   令人欣喜的是,在新的形势下,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扶持力度。2006年,上河阳戏进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省保”成功游行镜头)。2010年,剧团升格为怀化市阳戏剧团。2012年底,为了适应新的改革形势,怀化市阳戏剧团又改制为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受上河阳戏广大爱好者和艺术工作者的重托,得政府的支持鼓励,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作为申报主体,按照规定程序谨呈相应申报材料,恳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上河阳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愿望如能实现,古老的上河阳戏艺术必将迎来更加明媚美好的春天!

编辑:申湘华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史
  • 旅游
  • 书记区长报道集
  • 基层
  • 新闻H5
  • 视听
  • 视界
  • 要闻
  • 鹤城手机报
  • 外媒关注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 民生
  • 概况
  • 专题
  • 时政
  • 玩转·鹤城
  • 经济
  • 公示公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鹤城区新闻网首页